媒体报道
为何要筛查大肠癌的癌前病变?
老年人如何早期自我发现大肠癌?
大肠癌的治疗有哪些主要手段?
大肠癌是否会遗传?
欲知答案,
敬请关注中国网《中国名医》直播节目。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顾晋院长:关注肠道健康,重视肠癌早筛
2024年5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肠道健康日”,今年的主题是:Your Digestive Health: Make it A Priority。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人体所需营养物质99%通过肠道吸收进入体内,并将废弃物排出体外。
肠道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举足轻重。如果肠道出现问题,不仅会发生便秘、肠炎、息肉等常见常见病,如不及时诊治还可能会诱发肠癌。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大肠癌新发51.7万例,在所有新发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大肠癌的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
由于大肠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一旦出现远处转移,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但是,近年来随着早期筛查逐渐被重视,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分子靶向药物以及免疫治疗的出现,也给大肠癌患者延缓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带来新的希望。
癌前病变顾名思义就是有一些发生在结直肠内的一些良性病变如腺瘤,炎症性肠病等,如果不及时治疗,未来可能会发生恶性病变。
对于大肠癌而言,癌前病变主要是肠道腺瘤或者息肉,其中包括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现在对于肠癌的筛查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发现这些癌前病变。
除了息肉以外,其他一些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比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随着时间推移,也可能诱发大肠癌。
排便习惯改变是提示肠癌的一个典型表现之一。
大多数成年人通常1天排便1次,但老年人因为肠道功能变差可能2-3天排便1次,有时甚至1周都不排便,通常也不太在意。实际上,如果老年人因为肠道肿瘤导致肠腔变窄,粪便不易通过,排便时间也会延长,并不都能简单归因于“便秘”。因此,老年人如果排便习惯突然发生改变,一定要引起重视。
除了便秘外,还要重视腹泻情况。很大一部分肠癌病人,特别是老年肠癌病人,最开始出现的症状就是无诱因情况下出现的腹泻和便秘交替,却没有及时就医,导致延误了病情。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筛查方式主要有两大类:粪便检查和肠镜检查,其中肠镜检查也是公认的结直肠癌筛查“金标准”。如果出现了一些肠道问题,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适合的检查方式。
一般来说,大肠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部分严重或者合并其他疾病且身体不能耐受的患者,需要进行内科的化疗、放疗、介入等治疗手段。除此之外,还有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手段帮助患者进行精准治疗。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创新药物的发展以及其他治疗方式的创新,患者生存明显改善。肠癌术后通过科学管理,5年生存率能够达到60%-70%,这是一个非常明显进步。此外,我们也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肠癌术后造口的科学护理,减少它对生活的影响。
目前比较明确的两种遗传性结直肠癌分别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
一般来说,FAP人群,往往年轻时就会发生肠道腹泻、便血,通过肠镜下能看到肠道里有很多的息肉,此时我们就会结合家族史对其进行一个临床初判,建议进行相应的基因检测。
另一类遗传性肠癌就是林奇综合症,是一种由错配修复 (mismatch repair, MMR) 系统缺陷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综合征,具有家族聚集性,发病年龄轻的特点。这类人群终生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达到70~80%,且其他部位(包括子宫内膜、卵巢、胃、小肠、肝胆、上尿道、脑和皮肤等)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也显著上升。
基因检测是林奇综合症确诊的重要手段,这类患者通常都伴有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在这里也希望林奇综合征的患者朋友们不要灰心,实际上存在MSI-H/dMMR的大肠癌,已经有大量研究证实,免疫治疗的治疗效果可能更优,相比其它肠癌的预后可能更好。目前已知约15%的结直肠癌患者都存在MSI-H/dMMR,虽然占比不高,但也是肠癌精准治疗的重要进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dB3PuAuwGf9vIM_84oQ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