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10月30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颜冰带队赴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主持召开门诊慢病按人头付费工作调研座谈会。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完善门诊慢病保障机制、优化医保支付方式,推动医联体资源整合与慢病管理提质增效,为首都门诊慢病保障体系建设凝聚共识、破解难题。北京市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娟主持会议,石景山区医保局李凤芹局长等相关领导以及全市多家医疗机构的领导、慢病领域专家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共同参会。
作为区域医联体核心单位,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在慢病管理领域的实践成果成为此次调研的重点关注对象。会上,医院医疗保险处处长陈晖以医联体建设为核心切入点,详细分享了慢病全周期管理的“首钢经验”。医院搭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诊疗服务体系,整合多学科医疗资源,构建形成“预防—诊断—治疗—随访—康复”的闭环管理模式。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病管理中,医院依托智慧医疗平台为患者建立动态健康档案,推行“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干预方案,有效提升了慢病控制率与患者满意度,为全市医联体慢病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北京市医保中心支付管理科副科长刘建智在会上对门诊慢病按人头付费工作方案进行系统解读。该方案紧扣医保基金“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核心原则,结合首都医疗资源布局特点,明确了按人头付费的适用边界、核算细则、拨付机制以及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方案提出,以医联体为重要载体,按慢病病种划分精细化管理单元,将签约患者数量、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情况等关键因素纳入医保支付额度核算维度,并创新建立“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医疗机构从传统“重治疗”模式向“重预防”模式转变,推动慢病管理效能提升。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人员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围绕付费标准动态调整、跨机构协作机制构建、考核指标科学设置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多项兼具实操性与前瞻性的建设性意见。大家一致认为,门诊慢病按人头付费模式是打破医疗资源壁垒、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慢病管理连续性与整体性的关键举措。针对慢病患者个体差异显著的特点,专家建议进一步细化付费分类标准,构建“病种+ 病情+ 服务”的三维核算体系;加快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互联互通,实现患者健康信息实时共享;加强基层医务人员专业培训,完善患者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最终形成“医患协同、防治并举”的慢病管理良好格局。
颜冰在总结讲话中强调,门诊慢病按人头付费改革既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提升慢病保障水平、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对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要求各相关单位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协同合作意识,扎实推进方案落地见效;以医联体建设为根基,持续强化慢病全程闭环管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效,切实增强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与就医幸福感。
此次调研座谈会的召开,为北京市门诊慢病按人头付费工作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明确了“政策优化、资源整合、技术赋能、服务升级”的核心发展方向。下一步,北京市医保中心将系统梳理、积极吸纳与会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细化工作方案,深化与医疗机构的常态化协作,推动慢病管理与医保支付改革深度融合,为首都市民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慢病医疗保障服务,助力构建与首都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现代化慢病保障体系。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2740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