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现如今,医患关系如履薄冰,每况愈下。暴力伤医事件更是层出不穷,一言不合就有可能招致患者的奚落责骂,甚至拳打脚踢。没达到预期的治疗结果、认为医生敷衍了事、认为医生过度医疗都是伤医事件频发的因素。
但是在那纷扰世俗之外,总有一处世外桃源。这里的墙壁和橱窗挂着一幅幅生动的水墨画和隽秀的毛笔字,充满着浓浓的文艺气息,这不是美术馆,也不是咖啡厅,而是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老年医学科的病房。这些作品均出自患者或是家属之手,相信不少人不禁心中生疑:在病痛的折磨下,为何有患者如此闲情逸致?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是怎样的情感让患者和家属亲自作画馈赠医院?
图中间的老年患者儿子远在美国,被送到医院时心跳呼吸全部停止,经医护人员奋力抢救重获新生。醒来时曾因病痛抱怨医护人员,但在医务人员一如既往的关爱下恢复健康直至出院,与医护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患者儿子为感谢医护,亲手绘制此画赠予医院。
“在我们这里居住的老年患者与我们医护关系都很好,甚至有患者该出院了还不愿意离开这里。”来自首钢医院老年医学科的杨珺楠主任微笑着说到。难道这里有什么独特的魔力吗?杨主任表示,在日常工作中也会经常遇到类似医闹、医暴等问题,但通过不断运用医患沟通的技巧,让他们多次化干戈为玉帛。
部分患者字画
杨主任说:其中一些作者已经带着对我们的不舍离去,我们不用艺术角度去评论一幅作品的好坏,它的价值属于生命,远远超出艺术。
众所周知,老年医学科常会接收一些生命垂危或急症突发的老人,因此在急救过程中和家属沟通每一个治疗方案都显得至关重要,而很多家属在亲人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往往出现不理智的情形,硬闯手术室、殴打医护人员的现象屡见不鲜。
杨主任曾接过这样一位病重的老人:在家干活时突然晕倒,氧合指数掉到70多,心跳每分钟达170下,生命体征各项指标虚弱,仿佛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医院所有的ICU床位已满,无法满足患者家属期待的抢救标准。患者儿子的情绪瞬间暴怒起来,甚至要找更多的人来与医生打架,眼看就要发生一起恶性暴力事件,场面一度无法控制。杨主任为了让家属冷静下来,采取了转移话题的方案,问了患者儿子一个问题:“如万一发生意外,从不留遗憾的角度,要不要将您的母亲接到医院来,看一看自己的老伴?”这个问题既从伦理道德角度体现出对家属的关切,也为即将产生的后果给家属做了心理铺垫。家属的注意力分散了一些,情绪也稍微冷静了点,但担心年岁已高的母亲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而犹豫不决。
此时,杨主任又试探着给了患者儿子两条建议:1.老人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坚强。2.站在情感角度,母亲是否非常想见老伴最后一面?最终,患者的儿子决定立即将母亲接到医院,并且在病床前站了十分钟,见了这最后一面。事后,患者老伴表示:是杨主任的英明让她此生没有留下遗憾。患者的儿子也由剑拔弩张转为了不胜感激,对着杨主任深深地鞠了一躬。杨主任百感交集,这一躬不仅平息了一场医患冲突,同时还获得了家属真正的尊重与认可。
对于在急症或抢救时刻,甚至是需要放弃治疗与患者家属沟通时,往往是医闹或医暴的高发时刻,此时沟通一定要注意技巧和方式,通过委婉的方式向他们透露疾病或死亡的概念,在此过程中也让患者体会到医生不仅仅是关注病情本身,还顾及着患者身边所有家属的心理感受,用情感与细心“以柔克刚”,可以避免诸多不良事件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的沟通也经常出现瓶颈。杨主任还提到有位家属,将患者送来后不同意让医生下胃管,坚持称母亲还能自己吃饭,原因是自己半个月前还在养老院和母亲吃过一顿饭。杨主任当时并没有和家属直接争执,而是让他中午陪自己的母亲在病房吃了饭再走。午饭后,家属自己主动请求为母亲下胃管,他并不知道短短半个月时间母亲已不能吞咽食物了。还有一位尿道管狭窄的患者,因为身体各项指标很差不能做膀胱镜检查,而家属认为是医生在敷衍他们故意不给做。杨主任此时把所有家属全部叫到会议室,首先对他们的认真表示肯定,然后从医学的角度为他们一一列举分析病情,最终患者家属接受了意见。
杨主任表示,由于很多家属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并不了解,医学知识也相对匮乏,在治疗意见上经常与医生发生冲突和误解,此时要用事实让他们说服自己,让患者得到最佳治疗。“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杨主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病房一角,让患者找到家的感觉
杨主任表示,老年护理是一项非常繁琐且冗杂的工作,而医护人员往往是一批“九零后”,他们对老年人的心理不了解。于是科里会为他们讲一些老人的心理特征,例如:刚退休下来的老人内心郁闷、子女在国外的老人孤独、过去当过领导的老人心态可能失衡、对观念过于保守的老人要如何疏通……“通过不断的努力,想把这批年轻的90后医护带出来。”杨主任信心满满地说。
病房区域内很多字画都是患者亲手完成的,虽然其中有很多患者已不在人世,但是杨主任想一直沿用这种形式以满足老年患者的内心诉求。很多老年人觉得自己老了,觉得活着没意思、没价值,让他们作画或者写字,无论成品好坏,这种价值往往超越了艺术本身,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很多患者家属为了表示感谢,即便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将亲自执笔的画作送给医院。
来自患者的感谢信,贴满了一面墙
谁说医患之间无真情?一幅幅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