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工作动态

媒体报道

【华医网】2023-6-15 靠科普评上职称或成可能?政策切实落地,这些「火焰山」绕不开!

浏览次数:

直击一线:科普作品纳入职称评审指标,许多医护人员跃跃欲试,政策可否切实落地?这些问题绕不开。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做好临床工作肯定是最基本的;如果从能帮助更多患者和‘上医治未病’的角度上看,只是做好临床工作,穷尽我们的一生,能够帮助的患者其实也非常有限。而做好科普工作,可能帮到的患者会更多。”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教育处处长、泌尿外科医生赵子臣说。

“相对于是否需要做科普,我个人更关心的是科普作品和文章如何进行公正和有效的评估,以及如何让科普更好地发挥作用。”

近日,多地有关部门颁布与科普纳入职称评审相关文件,据了解,河南、黑龙江、吉林、安徽、湖北、广东以及重庆、天津等省市,均已出台卫生专业人员职称评审改革方针,都提出健康科普专项业绩指标。从多地发文看,健康科普是职称申报过程中出现的新选项,符合破除“唯论文”的大趋势。相关政策的落地为广大医务人员进一步投身医学科普工作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于此同时,“靠科普评上职称”的具体实施方案有哪些?可参评的科普作品的又有哪些要求?这些关键问题,在近期各省颁布文件细则中或可窥见答案。


不破不立

科普作品纳入职称评审政策落地

首先要解决“量化难”问题


赵子臣表示:“科普本身是医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当它们与职称评审相联系后,如何兼顾科普文章对大众的教育作用、以及如何量化评估科普文章的优劣就成了我所关心的重点”

赵子臣表示,对于科研来说,目前可能通过发表文章的数量、影响因子以及专利、科研转化成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

对于临床工作,目前来说还是通过医生管理的病例病种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以外科为例,某一类手术做过多少也是常用的量化指标;但是对于手术做得好不好这个问题,目前就比较难以进行直接、客观和通用的量化评估。

而对于科普来说,可能更难以进行评估。“现在各类媒体和平台那么多,只是按照发表数量肯定不合适,按照受欢迎程度也就是阅读量等数据来进行评判,显然也不太合适。”赵子臣表示。

科普文章可以替代“论文”展现医务人员的科研水平吗?针对这一问题,赵子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科研水平,个人理解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水平,是专业性很强的,更强调深度;而科普文章,应该更注重的是如何把疾病的预防、诊治和保健等相关知识,通过非专业人士(大众)能懂的方式进行介绍,强调的不是深度,是一种“教”和“分享”的能力。

“我认为,科普和科研反映的是医生的两种不同的能力,站在这一角度,科普文章不会也不应该替代科研论文,而是或许可以探讨作为一种补充或者另外的一种晋升通路来体现。”


多地颁新规

“靠科普评上职称”方案是否可行?

此项观点也在各省的政策文件中得以体现,以北京市为例,今年3月31日北京市卫健委观望公布了“关于印发《北京市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附件中明确,职称评定的工作业绩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申报人应提交任现职以来代表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标志性工作业绩代表作2项及以上,其中学术论文为必须项目,科普作品、参与学术著作编写、科技咨询、科学评估等工作、参与学术著作编写为其他可选项目。

而针对科普作品纳入职称评审如何量化的问题,《办法》明确,参评科普作品根据内容形式不同,需满足“在省部级及以上科普期刊上公开发表与申报专业相关2000字以上的科普文章;或在省部级及以上的官方媒体发布与申报专业相关的科普作品(文字稿2000字以上,视频不少于5分钟);或参与完成与申报专业相关的局级及以上科普课题、科普项目且成果通过验收;或获得与申报专业相关的局级及以上科普奖项。”等要求,同时,《办法》明确,上述符合要求的作品仅限提交一项。

无独有偶,在上海市人社局、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上海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也明确指出“加强健康科普机制化建设,将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工作纳入工作实绩考核内容”,“科普作品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

在附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中首次给出了科普工作作为成果的具体细则:

1、作为第一作者,在省部级及以上科普期刊上公开发表与申报专业相关2000字以上的科普文章;或作为主编,公开出版与申报专业相关的专著;

2、或在省部级及以上的官方媒体发布与申报专业相关的科普作品(文字稿2000字以上,视频不少于5分钟);

3、或完成与申报专业相关的局级及以上科普课题、科普项目且成果通过验收(局级排名第1,省部级排名前3,国家级排名前5);

4、或获得与申报专业相关的局级及以上科普奖项(局级排名第1,省部级排名前3,国家级排名前5)。

随着科普纳入职称评审的各项工作逐步细化,医务人员对于靠科普评上职称的热情日益高涨,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许多医护人员对于新政策的兴趣浓厚,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热情高涨。“科普作品纳入职称评审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一医院管理者表示。


几度沉浮

“靠科普评职称”如何杜绝抄袭问题?

提高医护人员创作热情,“靠职称”可行吗?

综合近期围绕靠科普作品获得晋升的讨论,其中,就“科普作品纳入职称评审有两方面弊端:其一,科普作品与科研成果不同,机制不健全,易造成抄袭现象盛行的情况;其二,科普作品有可能成为压在医务人员职称评审方面的又一项负累。”这一共鸣极强的观点,赵子臣表示,目前而言,科普作品更容易被抄袭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科普成为晋升职称的指标之一却体现了我们对于多元化的医疗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及我们把医疗战线前移至预防和早期诊治的趋势。

他说:“科普抄袭现象可能确实很难避免和杜绝,现在相对比较健全的科研系统还会存在很多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而科普的抄袭问题可能更难解决。科普作品本身就有需要通过媒体或者平台让更多人、以及更容易了解的属性,这就会造成部分专业人士会更轻松学会某个科普作品的亮点,在此后他所进行的科普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加以借鉴。”

而对于科普纳入职称评审是否会给医务人员增加负担,赵子臣坦言,科普和科研类似,都会对医生的能力有所提升,都需要医生额外花时间和精力开展,所以肯定会增加医务人员的“负担”,但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帮助患者,我们医务人员不在这些地方给自己加码,也会在别的方面逼自己提高和进步。

他表示,如果科普的评价体系能够让绝大多数医务人员觉得“靠谱”,而且科普所带来的社会和个人获益能让大家愿意为此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那这就不是问题。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ei6_lKHUv57_IlUtAVnLg


微信截图_20230619144232.png